导 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要素流动日益加快,农民就业形势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近年来,农民对“就近就业”的需求日益增多,越来越多农民希望既能照顾家庭又能获得稳定收入,避免外出打工带来的分离之苦。为此,各地积极探索,形成了一批促进农民就近就业的有效做法。本文总结了全国主要做法,梳理典型案例,旨在为各地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民、就近就业
来 源:民生智库乡村振兴研究中心
一、主要政策措施类型
概括起来,各地促进就近就业的措施主要有以下4类。

二、各地促进农民就近就业的案例
(一)丰富岗位供给,拓宽就业渠道
1、甘肃康县:菌棒合作社办就业行
康县依托丰富林地资源,建立“聚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村民在家门口从事菌棒摆放、包装与检验工作。合作社成为县域就近就业的重要承载体,很多村民从外出农民工变身“上班族”,不仅兼顾了家庭照顾,也稳定了收入。
2、重庆梁平区:帮扶车间上门就业
梁平区鼓励乡镇建立劳动密集型帮扶车间,包括电子围裙加工、农产品加工等。比如铁门社区将车间建在闲置农房内,初期仅3人就业,如今吸纳15人,工人每天可加工30件围裙或罩衣,单件收入1.5–5元,年产量达16万件,既能顾家,又能增收。
区政府数据显示,每年“家门口”就业人数稳定保持在1.3万人以上,并对新认定车间一次性补助最高50万元、年度绩效奖补2–10万元。
(二)强化创业扶持,激发内生动力
1、浙江临海市 :“共富工坊” 带动创业增收
临海市以党建联建为纽带,构建 “政府 + 企业 + 村集体 + 农户” 的共同富裕框架,通过 “企业送单 — 国企派单 — 工坊接单” 模式,建设了 212 家 “共富工坊”。如永丰镇留贤村的 “留贤共富工坊”,利用闲置土地资源建成 650 平方米的工坊,设有剪裁、缝纫、包装等流水线作业区,还为不便外出的农户增设 “居家式工位”, 有效解决了农村妇女和留守人员的就业问题。工坊建立了 “政府 + 行政村 + 工坊负责人 + 农户” 互利互惠的利益联结机制,员工月平均工资达 5000 元以上,为村集体经济增收 80 余万元 。
2、贵阳市白云区沙文镇:“共享农创城”带动创业
“共享农创城”集冷库、电商孵化、检测中心等一体,为返乡创业者提供低成本空间。目前园区已出租650余间门面,吸纳120余名农民工就业。产业业态日益丰富,已成为当地返乡创业的重要平台。
(三)聚焦技能提升,增强就业底气
1、吉林伊通满族自治县:物流公司+培训模式
当地青年返乡创办物流公司,并结合政府提供的培训资源组织驾驶、装卸等技能培训。目前,公司已吸纳20余名员工,员工最高月薪超过7000元,形成了“培训—创业—就业”的良性循环。
2、云南建水县 :创新葡萄疏果培训
建水县素有 “滇南邹鲁” 美誉,当地葡萄产业发展多年。为让更多农民掌握葡萄疏果这一特色技能,建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电商职业培训学校创新开展高原特色农业葡萄疏果培训。培训在传统理论授课基础上引入 VR 技术,学员可在虚拟葡萄园练习疏果技巧,实现了传统技能培训与数字化手段的深度融合。自 2024 年 4 月开班以来,已培训 1370 余人,近 1200 人获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这些持证疏果工日均收入可达 300 余元 。
(四)优化就业服务,搭建供需桥梁
1、福建南平市 :“南平零工集市” 小程序
南平市开发 “南平零工集市” 小程序,设置可视化电子地图,方便务工人员快速找到附近零工市场。小程序还具备视频面试功能,实现 “一键匹配” 岗位。同时,推出 “零工保”,为零工人员提供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此外,招募 60 余名维权志愿者,为零工人员提供法律维权、纠纷调解等服务,保障其合法权益 。
2、江西兴国县:乡镇就业驿站与数字平台双轮驱动
兴国县建立30个乡镇就业驿站,提供1300多个岗位,服务人数达5万人。县内数字共享平台举办线上线下招聘80余场,发布岗位8000余条,累计服务5万人次,各乡镇一站式就业服务实现全覆盖,有效保障了居民就业岗位需求和企业用工稳定。
三、促进农民就近就业的关键要素
从以上县域实践可见,要真正推动农民“家门口就业”,必须把握好以下关键要素:
(一)产业链构建是就业基础
没有产业,就业就是无源之水。无论是特色农业、乡村旅游还是加工制造业,县域必须依托本地资源禀赋,打造稳定的产业链,才能提供持续的就业岗位。只有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才能成为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的“蓄水池”。
(二)创业孵化成为增长点
县域推动返乡创业,通过家政品牌、农创平台、创业园区等载体,引导农民工变“务工者”为“创业者”。这一转变不仅解决了自身就业问题,更通过带动合作社、车间、团队发展,创造出一批新增岗位,发挥了“乘数效应”。
(三)技能培训是关键支撑
稳定就业不仅依赖岗位数量,更依赖劳动者能力支撑。各地通过“订单式培训”“校企联合办学”“短期技能提升”等模式,将培训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这样既能解决农民就业“有岗无技”的问题,也能提升就业质量和稳定性,让就业更可持续。
(四)就业服务下沉城乡
信息不对称是农民就业面临的一大障碍。通过零工驿站、乡镇服务站和线上就业平台,政府把岗位信息、政策咨询、权益维护送到村口家门,农民不用“跑远路”就能获得就业机会。同时,权益保障机制逐步完善,使零工就业和灵活就业更加安全有序。
综上,县域已逐步形成了“产业引导—能力支撑—服务保障”的三位一体就业体系。未来,还需要结合地方实际,培育更多新业态和新岗位,如乡村文旅、数字农业、电商直播、林下经济等,为农民创造更多“在家门口也能干、能挣钱”的新机会。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水平,健全灵活补贴和激励机制,推动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协作,让“家门口就业”不仅广泛覆盖,更高质量、更可持续,从而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END
内容编辑 | 连雪红
文字校对 | 孙昊冉
编 审 | 王东华
精 选 阅 读
智 库 简 介
民生智库秉承“为社会思考、为国家献策、为人民发声”的使命,以“专业、担当、奋斗、快乐”为价值观,深入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实际,深度洞察民生民情民意,坚持开展独立、客观的专业研究,为政府决策和施政提供了专业的智力服务、准确的数据支撑和智能化的技术支持。
民生智库深耕发展改革、民政老龄、生态环境、乡村振兴、市场监管、城市治理、科技创新、营商环境、体育发展、文化旅游、就业促进、应急管理、绩效评估等专业领域,为各级政府提供政策研究、发展规划、社情民意调研、第三方巡查评估等专业服务和各类数字政府解决方案,并建成了智慧民生平台和民调云平台,逐步形成了“一体两翼”“一院九部”的业务发展模式和“定位清晰、特色鲜明、专业客观、全国布局”的智库发展特点。
网址|
www.minshengzk.com
电话|
010-62162099
发现“赞”和“分享”了吗?戳戳看吧!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民生智库科技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民生智库科技赞分享推荐 写留言 ,选择留言身份
原标题:《民生智库 | 家门口上班不是梦!各地促进农民就近就业的实践与经验》